旗袍

作者:戴 璐


比广场舞大妈年轻一点的“二妈”们,最近热衷于旗袍秀。难道旗袍就要沦落为“踩脚裤”,成为恶俗的标志?

满清三百年,汉族的女性服装依旧是传统的“上衣下裳”式,只有旗人贵族才能穿袍服。旗装的裁制一律都是直线,胸、肩、腰、臀全部平直,让女性身体曲线毫不外露。如果认为旗袍就是旗人的服装,多少有些牵强。从先秦两汉时代的“深衣”款式看,也有旗袍的影子,因为都是长袍。

民国开始流行的旗袍,具体源自于何种服饰,已经不可考证。其中有一说是民国初年,妇女追求思想独立、女权解放,仿效男子穿长袍。辛亥革命后,女性剪发、放足、穿长袍,成为追求女权平等的风尚。

既然是学男装,旗袍的原型严冷方正,淹没了女性特征。到了三十年代,出现了“改良旗袍”,结构裁剪逐渐西化,有了胸省、腰省,旗袍凸显出女性身体曲线。肩缝和装袖工艺,使旗袍更加合身。右衽大襟、立领盘扣、侧摆开叉成为旗袍的基本形制。旗袍的成衣显出高挑细长、平肩窄臀的东方女性身材。二三十年代的民国女学生和知识女性,得风气之先,推动了旗袍的流行。

由传统中式袍服经过西式改良、演化而来的旗袍,是对传统封建冠服等级礼制的抛弃。女性开始对自己身体觉醒,以转变服饰的形式,宣扬女权的解放。但旗袍的审美意味,依然秉承的是东方女性的温婉、含蓄、端庄的古典美。旗袍胸肩腰臀的平直状态,是要求身材挺直;侧摆开叉,是为了限制步幅;佩戴耳坠,是要求女生不要急转头。总之,旗袍的定型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。体现地是冷、香、端、凝的谦逊温婉。于是才有了文学作品《雨巷》中,丁香花一样的冷艳姑娘。要是换作撑着油纸伞,穿着热裤小背心,那肯定是小甜甜在拍MV。

文革十年,旗袍成了“封资修”。八十年代受台港澳选美和清宫剧走红的影响,旗袍又开始了回归。近些年《花样年华》和《色戒》的热映,旗袍开始渐渐带有了暧昧诱惑的味道。风姿绰约,冷艳惆怅,变成了脂粉气和风尘味。原因可能是像二三十年代那样的闲适生活空间已经消失,现代女性的心态和生活快节奏,已经无法回到那个时代的雍容典雅。旗袍成为酒店大堂服务小姐的标配,和大妈二妈们在淘宝上捡便宜淘来的走秀服。不谈内涵,不讲手工艺,只顾搔首弄姿,旗袍的传统美感在逐渐远离。

传统的继承和发扬,不是简单的复制。旗袍的制作与流行同样要与时俱进。像越南的民族服装“奥黛”也是脱胎于旗袍,她与裤装的搭配,依然能满足现代日常工作生活的节奏。我们希望那种不妖、不媚、不纤巧、不病态的旗袍能再次出现。别再让大妈二妈们演绎出风尘味儿!

 


信息来源: 
2016-10-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