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“楚”


说“楚”


作者:张国安


    对于字词解释,钱钟书先生曾说:“语言文字鬼黠如蛇,训诂之学唯有与之委蛇耳。”博学如他尚且知难而叹,我们常人就更不必说了。

    我写这篇小文,一是我出生在荆楚大地,对那里天生怀有亲情;二是近来女儿升入高年级,时常问些怪头怪脑的问题。比如说:怎么一会“衣冠楚楚”,一会又“楚楚可怜”?楚辞、楚囚有何来历,酸楚怎样理解?对啊,我以前怎么没想过呢?还好,现在字典很多,还能上网,费了些精力,绝大部分理解了,个别还是看得云里雾里,清空有余,沉着不足,就像在瓷胎上涂些广告色,手一摸,水一冲,变得模糊不堪。怎办?我只好结合楚字本义,查了许多资料,做出种种猜想,暂且记录下来,期望对理解“楚”字及与“楚”有关的词语能有所帮助。如有人看后存疑充实,我这篇就有了抛砖引玉的功能,那当然更好。

  “楚”本义为楚地习见的牡荆,一种开蓝花的丛生灌木。“楚”成为“战国七雄”之一“楚国”的国名,据说有一个来历。2008年7月,清华大学对出土于楚地的简进行了研究,其中,有一段《楚居》对楚先君穴熊的记载:穴熊的妻子妣厉,生子丽季时难产,剖腹产后死去,丽季存活。妣厉死后,巫师用荆条包裹埋葬。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国母,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“楚”。

  “楚”字为上下结构,上“林”下“疋”(音书),“疋”有脚的意思。所以,楚也可想成光脚在林中行走,暗合《左传》中楚地先民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”的史实,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楚地人为何有“吃得苦,霸得蛮,耐得烦”的性格,为何有“破釜沉舟”的豪强意志,为何有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的历史必然……

  “楚”字最难理解的是形容词,如凄楚、苦楚、酸楚等等。因荆条坚韧,所以古时用以作为刑杖、教鞭,受刑挨打称为“捶楚”、“楚挞”等。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挨打,面子难堪,尊严尽失,皮开肉绽,疼痛难忍,身心的痛苦可想而知。这样,就好理解这一类词了。

  “楚楚可怜”形容文弱女子,美得如建兰初开,让人心生怜悯。也许大家知道“楚王爱细腰,宫中多饿死。”的典故。那些病态美的女子,楚腰纤细掌中轻,就是“楚楚可怜”。由人及物,也可说“门前垂柳,楚楚可怜。”《陶庵梦忆》里的女戏子朱楚生,“楚楚谡谡,其孤意在眉,深情在睫,解意在烟视媚行。”风韵无人能比。但触到身世飘零处,见她泪如雨下,怎不“楚楚可怜”?

  “衣冠楚楚”中的“楚楚”则是鲜明的意思。春秋战国,楚地富足,纺织业应当也很发达,所以当时楚地的衣服非常鲜艳美丽,称为“楚服”、“楚丽”。在《战国策•秦策》中,有“不韦使楚服而见”的句子。

  叠词“楚楚”,我倾向认为前一个“楚”字指楚地,后一个指相应含义。

  我们认识事物,两种情况下易于明白:一种是直视无碍,如清泉里的石子,不被浑浊遮掩。南北朝吴均有“水皆缥碧,千丈见底。游鱼细石,直视无碍。”这是“清”的境界;一种是非常鲜明,易被眼睛感觉认知,如信号灯用红、绿二色。所以“清楚”是一个“复合词”,有“一清二楚”两层含义,也是白、明的意思。

  世间的种种传媒,无非是在“清”、“楚”上下功夫。


信息来源: 
2015-09-10